为无声者搭一座桥

31人浏览 / 0人评论

2025年4月17日,北京世纪慈善基金会流浪者新生活项目志愿者金建、木棉、小贾、小祝、手语老师杨艳芳和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甄别科工作人员一起来到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

在上海市救助管理二站有几位听障受助者,因为无法正常听说,也没有经过正规手语培训,手语表达方式不通用,身份甄别有很大难度。

甄别科工作人员耗费了很长时间耐心沟通,始终没有办法帮助他们寻找出家乡的线索。无奈之下。救助站工作人员向基金会流浪者新生活团队寻求帮助,今天四位志愿者和手语老师来到现场,与甄别科工作人员共同尝试再次和受助人沟通。

流浪者新生活团队每周都会和救助站的受助人一起开展运动疗愈活动,受助人们对我们志愿者很熟悉,也很信任,这让沟通工作顺畅很多。

从下午一点多开始到晚上八点多,志愿者们与工作人员一起没有片刻休息。因为受助人是听障且不会读写,手语又是自成一派,基本上每一次交流都极度“烧脑”。

受助人的每一次表达,大家都要靠手势、图片、地图、发音综合推测背后的含义。在这些困难面前,团队没有放弃,而是一次次尝试,寻找新的线索、比对可能的地点,每一丝可能的信息都不放过。

这一天的服务看起来只是一次简单的信息梳理,但却是一种超越言语的爱的传递。当言语失效时,我们用心去倾听,用爱去交流。

手语老师杨艳芳记录道:“我们遇见了这样一群特殊的朋友——他们听不见声音,也无法用文字或手语准确表达自己。但爱,从来不需要‘标准答案’。我们用笨拙的比划、耐心的等待,甚至是一张地方建筑的图片,慢慢拼凑出他们的故事。”

这个下午很平常,几乎是流浪者新生活志愿者团队每个月都会有好几次的日程,通过流浪者新生活志愿者团队帮助,成功返回家的受助人已经有很多了。

帮助流浪者特别是聋哑人回家,不仅是一场跨越地理距离的归途,更是一次对人性温度的唤醒。做这件事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助人”行为:它让破碎的家庭重获圆满,让迷失的灵魂找回尊严,更让整个社会在直面弱者的困境时,照见自身进步的镜子。

愿我们可以凝聚起更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志愿者、工作人员、机构、平台等等社会力量,让“回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而是触手可及的温暖现实。

全部评论